数显千分尺的工作原理核心是将测微螺杆的微小机械位移,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再经电路处理后以数字形式直观显示,实现高精度尺寸测量。其关键在于 “机械传动 + 电子传感 + 数字显示” 的协同工作,具体可拆解为三个核心环节:

一、机械传动: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位移

这一步延续了传统机械千分尺的 “螺旋副传动” 原理,是测量的物理基础。

  • 核心部件:测微螺杆(带有精密螺纹,螺距通常为 0.5mm)、微分筒(与测微螺杆固定连接)、测砧(固定测量基准)。

  • 传动过程

    1. 旋转微分筒时,测微螺杆会沿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顺时针旋转前进,逆时针旋转后退)。

    2. 由于螺距为 0.5mm,微分筒每旋转 1 圈(360°),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 0.5mm;而微分筒圆周上通常刻有 50 等分刻度,因此每旋转 1 小格(7.2°),螺杆位移为 0.5mm÷50=0.01mm(这是机械千分尺的最小刻度,数显千分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

    3. 当测砧与测微螺杆的测量面夹紧工件时,螺杆的总位移量即为工件的实际尺寸(需叠加数显系统的细分精度)。

二、电子传感:将机械位移转化为电信号

这是数显千分尺与传统机械千分尺的核心区别,通过传感器实现 “微小位移→电信号” 的转换,精度可达 0.001mm 甚至更高。目前主流传感器有两种:容栅传感器光栅传感器,其中容栅传感器因成本低、结构紧凑,广泛用于工业级数显千分尺。

1. 主流:容栅传感器(电容式位移传感)

  • 核心结构:由固定在尺架上的 “定栅”(金属电极片阵列)和随测微螺杆移动的 “动栅”(另一组电极片)组成,两者平行且留有微小间隙(约 0.1mm),形成可变电容器。

  • 工作过程

    1. 电路向定栅输入高频交变电压,定栅与动栅之间会产生交变电场,形成电容(电容值与两栅的重叠面积成正比)。

    2. 当测微螺杆带动动栅移动时,动栅与定栅的重叠面积发生微小变化,导致电容值同步变化(例如,螺杆移动 0.001mm,重叠面积变化对应电容值变化)。

    3. 传感器将 “电容变化量” 转化为 “电压 / 频率变化的电信号”,传递给后续的信号处理电路。

2. 高精度场景:光栅传感器(光学式位移传感)

  • 核心结构:由固定的 “标尺光栅”(刻有等间距光栅线,间距通常为 0.02mm)和随螺杆移动的 “指示光栅”(与标尺光栅平行,刻有相同间距的光栅线)组成。

  • 工作过程

    1. 光源照射标尺光栅,光线透过光栅线后形成 “莫尔条纹”(两组光栅重叠时产生的明暗相间条纹,移动时条纹会周期性明暗变化)。

    2. 当测微螺杆带动指示光栅移动时,莫尔条纹会沿垂直于光栅线的方向移动 —— 螺杆每移动一个光栅间距(如 0.02mm),条纹移动一个周期。

    3. 光电探测器(如光敏二极管)接收莫尔条纹的明暗信号,将其转化为电脉冲信号(每移动一个条纹周期,产生一个脉冲),再通过 “细分电路” 将脉冲进一步细分(如细分 20 倍,即可将 0.02mm 的光栅间距转化为 0.001mm 的测量精度)。

三、信号处理与数字显示:将电信号转化为可读数值

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需经电路处理后,才能以清晰的数字形式呈现,这一步由 “信号处理单元” 和 “显示单元” 完成。

  • 信号处理单元

    1. 对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电信号进行 “放大”(消除噪声干扰)、“滤波”(去除杂波)和 “细分”(将电信号对应位移进一步拆分,例如将 0.01mm 的机械位移细分为 0.001mm 的电信号间隔)。

    2. 通过 “微处理器(MCU)” 计算电信号对应的实际位移量(例如,容栅传感器的电容变化量→位移量,光栅传感器的脉冲数→位移量),并进行 “零位校准”(扣除初始零位偏差)、“温度补偿”(修正环境温度导致的材料热胀冷缩误差)等优化。

  • 显示单元:微处理器将计算出的位移量(即工件尺寸)传输到数显屏幕(通常为 LCD 液晶屏幕),直接显示为数字(如 “10.005mm”),部分型号还支持单位转换(mm/in 英寸)、数据存储或外接电脑传输。

总结:完整工作流程

  1. 机械输入:旋转微分筒→测微螺杆直线移动→夹紧工件,螺杆位移 = 工件尺寸。

  2. 传感转换:螺杆带动动栅(容栅 / 指示光栅)移动→电容 / 光学信号变化→转化为电信号。

  3. 信号处理:电信号放大、细分、校准→计算出精确位移量。

  4. 数字输出:屏幕显示工件尺寸,实现 “即测即读”。

这一原理既保留了传统千分尺的螺旋副精密传动,又通过电子传感和数字技术消除了人工读数误差(如机械千分尺的估读误差),让 0.001mm 级的高精度测量更便捷、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