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显指示表精度等级的检测是确保其测量可靠性的关键环节,主要依据示值误差、重复性等核心指标,按照对应的国家标准(如 GB/T 1219-2008)或国际标准(如 ISO 3611:1998)进行。以下是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步骤:
环境条件
温度:应控制在 (20±2)℃(高精度检测需 (20±1)℃),避免温度剧烈变化导致仪器或工件热胀冷缩。
湿度:40%~60%,防止水汽影响电子元件或测量表面。
振动:远离振动源(如机床、空压机),必要时使用防震台,避免振动干扰读数稳定性。
设备与工具
标准器具:高精度量块(等级不低于 0 级,如 JJG 146 标准)、量块夹持器(确保量块组合平面度)。
辅助设备:大理石平板(平面度≤0.005mm/m)、表座(刚性好,无松动)、温度计(精度 ±0.1℃)。
待检数显指示表:提前通电预热(通常 15~30 分钟),确保电子元件稳定。
工件预处理
示值误差是指数显表显示值与量块实际尺寸的偏差,需在全量程内均匀选取检测点(如每 2mm 或 5mm 一个点)。
重复性是指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点的读数波动范围,反映仪器的稳定性。
步骤:
选取量程中点附近的一个量块(如 5mm),将其固定在平板上。
测量头轻压量块,待读数稳定后记录,重复测量 10 次(每次测量前需提起测量头再放下,模拟实际操作)。
计算重复性:10 次读数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需≤等级要求(如 0 级表≤1μm,1 级表≤2μm)。
部分数显表内部有齿轮或杠杆传动,需检测回程误差(正反向移动时的示值差异)。
步骤:
用 5mm 量块校准后,缓慢提升测量头至 10mm,记录显示值;再缓慢下降回 5mm,记录显示值。
计算回程误差:两次 5mm 位置的显示值之差,需≤对应等级要求(通常与重复性要求一致)。
数显表的分辨率(如 0.001mm)需通过微小位移验证,确保能识别最小单位的变化。
步骤:
用 1mm 量块校准后,在测量头与量块间插入 0.5μm 的薄片(或微调量块),观察是否能显示 0.0005mm 的变化。
若无法识别,则分辨率不达标,影响精度等级判定。
数据记录:表格记录每个检测点的量块尺寸、显示值、偏差、重复性等数据,注明环境温度、湿度。
判定标准:
测量头与量块接触时,压力需均匀(避免过压导致量块变形或表头损坏),通常以 “刚接触且无明显形变” 为宜。
量块组合时,需用推压法使量块贴合紧密,确保组合尺寸误差≤0.1μm。
检测周期:根据使用频率,一般每年至少校准 1 次,频繁使用或恶劣环境下需缩短周期(如每 3~6 个月)。
通过以上方法,可准确检测数显指示表的精度等级,确保其在生产、检测中提供可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