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千分尺需遵循 “先自检后专业校准” 的逻辑,日常使用前可做简易自检(用校准块),而法定计量校准需由具备资质的机构执行,核心步骤围绕 “零位校准” 和 “精度核验” 展开,确保测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千分尺的校准分为用户日常自检(快速判断是否可用)和专业计量校准(出具法定合格证书),前者可自行操作,后者需由 CNAS 等认证机构完成,步骤差异较大。


一、用户日常自检步骤(以 “外径千分尺” 为例,最常用场景)

日常使用前(如车间开工前)的简易校准,主要验证 “零位是否偏移” 和 “基本精度是否达标”,需准备对应量程的标准校准块(如 0-25mm 千分尺配 20mm 校准块)、清洁布和镊子(避免手汗污染校准块)。

1. 前期准备(2 步)

  1. 清洁工具与校准块用无绒清洁布(或镜头布)擦拭千分尺的固定测头、活动测头,以及校准块的两个平行面,确保无油污、金属碎屑或灰尘(哪怕微小杂质也会导致 0.001mm 级的误差)。

  2. 环境适应将千分尺和校准块一同放在测量环境中静置 30 分钟以上(尤其冬季或夏季,避免因温差导致部件热胀冷缩,影响校准精度),环境温度需稳定在 20±5℃,湿度≤60%。

2. 零位校准(针对 0-25mm 基础量程千分尺)

零位是千分尺的 “基准线”,若零位偏移,所有测量数据都会出错,步骤如下:

  1. 旋转千分尺的微分筒,使两个测头缓慢贴合(避免用力挤压),直到测头接触时能感觉到轻微的 “阻尼感”(类似手指轻捏纸张的力度)。

  2. 观察固定刻度的 “基准线” 与微分筒的 “零刻度线” 是否对齐:

    • 若完全对齐:零位正常,可进入下一步精度核验。

    • 若未对齐(如微分筒零刻度线在基准线上方或下方):记录偏移量(如 + 0.002mm 或 - 0.001mm),后续测量时需将该偏移量叠加到读数中(如测量值为 10.050mm,偏移 + 0.002mm,则实际值为 10.052mm);若偏移量超过千分尺精度的 1/2(如精度 0.001mm,偏移≥0.0005mm),则需停止使用,送专业机构校准。

3. 精度核验(用标准校准块验证)

零位正常不代表全量程精度达标,需用校准块验证中间量程的精度:

  1. 选择与千分尺量程匹配的校准块(如 0-25mm 千分尺用 10mm 或 20mm 校准块,25-50mm 千分尺用 30mm 或 45mm 校准块),用镊子夹取校准块,放在两个测头之间(避免手直接接触校准块,防止体温导致其形变)。

  2. 缓慢旋转微分筒,使测头轻轻夹紧校准块,直到微分筒的 “棘轮” 发出 1-2 声 “咔嗒” 声(部分千分尺带棘轮装置,用于控制夹紧力,避免用力过大损伤测头或校准块)。

  3. 读取千分尺的测量值,与校准块的 “标准值”(校准块上会标注,如 20.000mm±0.0005mm)对比:

    • 若偏差≤千分尺的允许误差(如 0-25mm 千分尺允许误差为 ±0.001mm):说明精度达标,可正常使用。

    • 若偏差>允许误差(如测量值为 20.002mm,标准值为 20.000mm,偏差 0.002mm):需送专业机构校准,不可继续使用。


二、专业计量校准步骤(由认证机构执行)

若千分尺用于关键场景(如航天部件测量、产品出厂检测),需出具法定校准证书,专业机构会按《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执行以下步骤,流程更严谨:

校准环节具体操作内容核心目的
1. 外观检查检查千分尺的刻度是否清晰、测头是否有磨损 / 锈蚀、框架是否变形、微分筒转动是否顺畅。排除因外观缺陷导致的测量误差
2. 尺寸校准用多组标准校准块(覆盖千分尺全量程,如 0-25mm 千分尺需测 0mm、10mm、20mm、25mm)逐一核验,记录每组偏差。验证全量程精度是否达标
3. 平行度校准用平行平晶(高精度平面量具)检测两个测头的端面是否平行,若不平行会导致测量值偏小。确保测头与被测工件贴合良好
4. 示值误差计算根据所有校准点的偏差,计算千分尺的 “最大示值误差”,判断是否在规程允许范围内。出具合格 / 不合格结论
5. 出具证书若校准合格,出具包含 “校准日期、有效期、示值误差、校准员签字” 的校准证书;不合格则给出维修建议。提供法定精度证明

三、校准后注意事项

  1. 校准证书留存:专业校准后的证书需存档,尤其用于生产或检测的千分尺,需随时备查(如客户审核、质量追溯)。

  2. 避免自行拆解:若校准发现问题(如零位偏移严重、示值误差超标),不可自行拆解千分尺(内部螺杆、螺母为精密配合件,拆解后易损坏),需由专业人员维修后重新校准。

  3. 校准周期记录:在千分尺上贴 “校准标签”,标注下次校准日期(如 2024.10.01 校准,下次 2025.04.01),避免超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