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内尺寸时,数显卡尺的量程选择需结合被测内尺寸的大小、测量场景的便利性以及精度需求,具体可参考以下原则:

一、核心原则:量程需覆盖被测最大内尺寸

  • 基础要求:卡尺的最大量程必须大于被测内尺寸的最大值。例如,测量直径为 50mm 的圆孔,需选择量程≥50mm 的卡尺(如 0-150mm、0-200mm 等)。

  • 避免 “量程不足”:若卡尺量程小于被测尺寸,无法将内测量爪完全伸入或撑开至测量位置,会导致测量失败或读数偏小(如用 0-100mm 卡尺测 120mm 的内孔,爪无法完全张开,读数失真)。

二、结合测量场景选择合适量程(兼顾便利性)

  1. 小尺寸内孔 / 槽(≤50mm)

    • 推荐选择0-150mm 量程的卡尺。这类卡尺长度适中(约 20-30cm),操作灵活,内测量爪长度足够伸入小孔(如 φ10-50mm 的孔),且携带方便,适合日常小件测量(如电子元件、小型模具)。

  2. 中等尺寸内孔 / 槽(50-150mm)

    • 推荐0-200mm 或 0-300mm 量程。若频繁测量 100-150mm 的内尺寸(如管道内径、箱体槽宽),0-200mm 卡尺既能覆盖尺寸,又比 0-300mm 的更轻便,减少手持疲劳;若偶尔涉及接近 200mm 的尺寸,可直接选 0-300mm 以兼容更多场景。

  3. 大尺寸内孔 / 槽(150-300mm 及以上)

    • 需选择0-300mm、0-500mm 甚至 1000mm 量程。例如测量大型机械的轴承孔(φ200mm)、设备框架的内槽宽(250mm),需确保卡尺的内测量爪长度和整体跨度足够覆盖,同时注意大尺寸卡尺的刚性(避免测量时因自重弯曲影响精度)。

三、附加考量:避免 “量程过大” 导致的问题

  • 操作便利性下降:量程过大的卡尺(如 0-1000mm)体积和重量增加,手持测量时稳定性差,尤其测量小内孔时,爪尖定位精度可能受影响。

  • 成本与精度平衡:同精度级别下,量程越大的卡尺价格越高。若仅需测量小尺寸内孔(如≤50mm),选择 0-150mm 即可,无需追求更大量程。

总结

选择内尺寸测量的卡尺量程时,以 “被测最大内尺寸 + 10%-20% 余量” 为基准,同时结合操作便利性和成本。日常中小尺寸(≤150mm)优先选 0-150mm 或 0-200mm;中大型尺寸(150-300mm)选 0-300mm;超大尺寸则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对应量程,确保覆盖尺寸的同时兼顾测量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