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数显指示表的重复性误差是否符合标准,需严格按照检测流程获取数据,并与对应精度等级的允许误差进行对比,具体步骤如下:

一、获取重复性误差数据

  1. 完成检测操作
    在符合标准的环境条件下(温度 20±2℃、无振动等),对同一标准量块的同一测量点连续测量 10 次,记录每次的读数(如:10 次读数分别为 5.000mm、5.001mm、5.000mm、…、4.999mm)。

  2. 计算极差
    从 10 次读数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两者的差值即为 “重复性误差”(公式:重复性误差 = 最大值 - 最小值)。
    例如:10 次读数中最大值为 5.001mm,最小值为 4.999mm,则重复性误差 = 5.001 - 4.999 = 0.002mm(即 2μm)。

二、对照标准允许值判定

根据数显指示表的标称精度等级(0 级或 1 级),对照以下允许误差标准:


精度等级重复性允许误差上限(μm)
0 级1
1 级2


  • 判定规则
    若计算得到的重复性误差 ≤ 对应等级的允许值,则重复性合格;
    若重复性误差 > 允许值,则重复性不合格,仪器不符合其标称精度等级。

    例 1:0 级表的重复性误差为 1μm → 合格;若为 2μm → 不合格。
    例 2:1 级表的重复性误差为 2μm → 合格;若为 3μm → 不合格。

三、注意事项

  1. 排除异常值干扰
    若 10 次读数中出现明显偏离的异常值(如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误读),需重新检查测量条件(如接触压力是否稳定、量块是否清洁),并重新测量,避免异常值影响结果判定。

  2. 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定
    重复性是精度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需与示值误差等指标同时达标,才能判定仪器整体符合标称等级。例如:1 级表即使重复性合格(≤2μm),但若示值误差超标(>±6μm),仍判定为不合格。


综上,通过 “计算实际重复性误差→与等级允许值对比→排除干扰因素” 的流程,即可清晰判断数显指示表的重复性是否符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