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径百分表是机械加工中用于测量工件内径的精密量具,其工作原理基于比较测量法,通过与标准尺寸(量块或标准环)对比,来确定工件内径的实际尺寸。
要理解其工作原理,需先了解主要结构(以常见的杆式内径百分表为例):
百分表表头:核心测量元件,内部有齿条、齿轮传动机构,可将测杆的微小位移(毫米级)转换为指针的偏转(刻度盘上每格代表 0.01mm),用于读取偏差值。
活动测头:可沿轴向移动的测头,直接与工件内壁接触,其位移会传递给百分表。
固定测头:位置固定的测头,与活动测头相对,共同卡在工件内径两侧。
弹簧:安装在测头连接部位,用于保证活动测头与工件内壁始终可靠接触(避免测量时因松动导致误差)。
接长杆:可更换的杆状部件,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接长杆,适应不同范围的内径测量(如 10-18mm、18-35mm 等)。
内径百分表本身不能直接读出工件的绝对尺寸,而是通过 “校准(定零位)→测量→计算” 三个步骤,对比标准尺寸得出结果,具体过程如下:
校准(确定零位)
先用标准尺寸(如量块组合或标准环规)校准百分表的零位:
根据被测工件的目标内径(如要求测 φ20mm 的孔),选择对应尺寸的量块(或标准环),将内径百分表的两个测头(活动测头 + 固定测头)卡在标准尺寸的两侧。
此时,活动测头会因标准尺寸的挤压而产生微小位移,通过内部传动机构带动百分表指针偏转。调整百分表的刻度盘,使指针指向 “0” 位(即 “零位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让百分表的 “0 位” 对应标准尺寸,后续测量时,指针的偏转值即为工件尺寸与标准尺寸的偏差。
测量工件内径
将校准后的内径百分表放入被测工件的孔内,使固定测头和活动测头分别与孔的内壁两侧接触(保持测头轴线与孔轴线垂直,避免歪斜导致误差)。
计算实际尺寸
工件的实际内径 = 标准尺寸 + 百分表指针显示的偏差值(正值为大,负值为小)。
例如:标准尺寸为 20mm,测量时指针偏转 + 0.02mm,则工件实际内径为 20.02mm;若偏转 - 0.01mm,则实际内径为 19.99mm。
总结来说,内径百分表的核心是通过 “标准尺寸校准零位→测量偏差→换算实际尺寸” 的比较测量逻辑,实现对工件内径的精密检测,是机械加工中保证孔类零件尺寸精度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