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指示表的预紧力调整不当(过紧或过松),不仅会影响测量精度,还可能对仪表本身造成机械损伤,尤其内部精密部件(如弹簧、齿轮、测头)易因受力异常而损坏。具体损坏类型如下:

一、预紧力过紧(最常见且危害最大)

1. 核心弹性元件永久变形或断裂

  • 内部弹簧损坏:杠杆表的测力主要由内部弹簧提供,过紧会使弹簧超过弹性极限,导致永久形变(无法恢复原长度),后续测量时测力不稳定,指针回位偏差增大;严重时弹簧直接断裂,仪表完全失效。

  • 测头连接杆弯曲:测头与表体连接的金属杆(尤其是细长型测头)若承受过大预紧力,可能发生塑性弯曲,导致测头轴线偏移,无法垂直接触工件,进一步加剧测量误差和部件磨损。

2. 传动机构卡滞或齿轮磨损

  • 杠杆表通过杠杆、齿轮组将测头位移转化为指针转动,过紧时传动部件(如扇形齿轮、小齿轮)承受超常压力,可能导致:

    • 齿轮齿面过度磨损(金属碎屑脱落),出现 “跳齿”“卡顿”,指针转动不连续;

    • 齿轮轴与轴套间隙被挤压,产生机械卡滞,严重时指针完全无法移动,强行操作会导致齿轮崩齿。

3. 测头损坏或工件损伤

  • 测头(尤其是硬质合金或宝石测头)与工件硬接触过紧时,可能因冲击力过大导致:

    • 测头尖端崩裂(尖形测头最易发生)或球面凹陷(球形测头);

    • 若工件表面硬度较低(如铝、铜),过紧会压出压痕,间接影响后续测量基准(尤其重复测量同一位置时)。

4. 表体外壳或内部结构变形

  • 部分型号的表体外壳(尤其是塑料或薄金属外壳)可能因内部部件受力过大而局部变形,导致密封性能下降,灰尘、油污渗入内部,加速部件锈蚀或磨损。

二、预紧力过松(易被忽视的隐性损坏)

1. 测量时测头频繁打滑,加剧磨损

  • 预紧力不足时,测头与工件接触不稳定,测量过程中(如工件转动或表座移动)易发生滑脱 - 重新接触的反复冲击,导致:

    • 测头接触面异常磨损(出现划痕或麻点);

    • 传动机构因频繁 “空转 - 受力” 冲击,齿轮啮合处产生疲劳损伤,长期使用会导致间隙增大。

2. 指针抖动引发的机械疲劳

  • 过松时指针易因振动(如工作台轻微晃动)而无规则抖动,指针轴与表盘刻度的摩擦加剧,可能导致:

    • 指针尖端磨损变钝(影响读数清晰度);

    • 指针轴与轴承的配合间隙增大,出现 “松旷”,进一步降低测量稳定性。

3. 误操作导致的二次损伤

  • 因预紧力不足,使用者可能误以为 “未接触工件” 而继续用力推动表座,导致瞬间过载冲击(从 “过松” 突然变为 “过紧”),这种冲击对内部弹簧和齿轮的损伤远大于持续过紧,可能直接导致部件断裂。

三、长期不当调整的累积性损坏

  • 精度校准失效:无论过紧或过松,长期使用会导致内部基准部件(如弹簧弹力系数、齿轮传动比)发生不可逆变化,即使后续调整预紧力,也无法恢复原有的测量精度,需返厂重新校准(甚至报废)。

  • 使用寿命大幅缩短:正常使用下杠杆表的机械寿命可达数万次测量,而预紧力长期不当会使核心部件提前进入 “疲劳期”,寿命可能缩短至正常的 1/3~1/5。

总结

预紧力调整的核心是 “让测头与工件稳定接触,同时不超过内部部件的承载极限”。过紧的危害集中在弹性元件和传动机构的永久性损伤,过松则主要通过 “不稳定接触” 引发累积性磨损和冲击损伤。两者都会直接导致测量误差增大,甚至使仪表彻底报废。因此,调整时需严格遵循 “轻接触、稳反馈” 的原则,以指针平稳偏转且无迟滞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