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尺测量结果不准确若怀疑是校准问题导致,需按规范流程进行校准,不同类型(机械游标式、数显式)的校准步骤略有差异,但核心是通过基准器具(如量块、校准平板)验证并修正零位、示值误差等关键参数。以下是详细校准方法:
环境要求
环境温度:(20±5)℃,温度波动≤1℃/h(高精度校准需≤0.5℃/h)。
湿度:45%~75%,避免灰尘、振动(附近无冲压设备、机床等)。
放置时间:高度尺、校准用基准器具(量块、平板)需在该环境中放置≥4h(数显式需≥2h),确保温度稳定。
基准器具准备
测量平板:平面度误差≤被测高度尺精度的 1/3(如 0.02mm 精度高度尺,平板平面度≤0.006mm)。
量块:选用 1 级或 00 级量块,量程覆盖高度尺测量范围(如 0~300mm 高度尺,需准备 0、10、50、100、200、300mm 等量块),使用前用无水乙醇清洁。
辅助工具:杠杆百分表(精度 0.01mm)、刀口尺、水平仪(精度 0.02mm/m)、清洁布、无水乙醇。
将底座放置在测量平板上,用杠杆百分表吸在高度尺测量爪上,使测头与底座工作面接触。
缓慢移动底座(或转动百分表),在底座工作面不同位置测量,记录百分表最大与最小读数差,该差值需≤高度尺精度的 1/2(如 0.02mm 精度,平面度≤0.01mm)。
若超差:轻微变形可通过研磨修复,严重则需更换底座。
将高度尺固定在平板上,测量爪降至最低(接近底座),杠杆百分表测头与测量爪侧面(垂直于底座的面)接触。
缓慢提升测量爪(行程≥100mm),记录百分表读数变化,最大偏差需≤0.02mm/100mm(即每 100mm 高度,垂直度偏差不超过 0.02mm)。
若超差:松开测量爪固定螺丝,微调位置后重新锁紧,重复测量直至合格;若因变形无法调整,需更换测量爪。
校准工具(量块、百分表)需在有效期内,且精度高于被校高度尺(如校准 0.02mm 高度尺,用量块需≤0.001mm 误差)。
操作时戴手套,避免手汗污染量块和高度尺工作面,影响测量精度。
若校准中发现严重变形(如导轨弯曲、测量爪断裂),或多次调整后仍超差,应判定为不合格,停止使用并维修 / 报废。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排查并修正因校准问题导致的测量不准确,确保高度尺满足使用精度要求。校准后需填写《校准记录》,记录校准日期、环境条件、误差数据及调整结果,以备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