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标式深度尺属于精密量具,其制造工艺流程需严格控制精度、硬度和稳定性,以确保测量准确性和使用寿命。以下是其核心制造流程,涵盖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环节:
游标式深度尺的核心部件(基座、主尺、游标尺、测量杆等)需具备高强度、高耐磨性、低变形特性,因此原材料选择和预处理是基础:
材料选用:
主尺、游标尺、测量杆:多采用优质合金工具钢(如 T10A、Cr12MoV)或高碳钢(45 号钢),这类材料经热处理后可达到较高硬度(HRC58-62),同时保证足够韧性,避免脆断。
基座:因需作为测量基准面(要求平面度高),常选用铸铁(如 HT300)或合金铸铁,其稳定性好、减震性强,能减少测量时的振动影响。
小部件(固定螺丝、弹簧等):螺丝多用不锈钢(304)防锈,弹簧用弹簧钢(65Mn)保证弹性。
预处理:
基座是测量基准,需保证底面平面度(通常≤0.01mm/100mm)和与主尺的垂直度,流程如下:
主尺(固定刻度)和游标尺(滑动刻度)是精度核心,需保证刻度线清晰、间距准确(误差≤0.005mm):
毛坯加工:
热处理:
精密加工:
传统工艺:采用精密刻划机(分辨率 0.001mm)在主尺上刻制毫米刻度,游标尺上刻制与主尺相差 0.02mm(或 0.05mm、0.1mm)的细分刻度;
现代工艺:通过激光雕刻(精度 ±0.001mm)或光刻腐蚀(先涂感光胶,曝光后腐蚀出刻度),确保刻度线宽(0.1-0.15mm)均匀、边缘清晰;
平面磨床精磨上下表面(保证平行度≤0.005mm);
刻度加工:
刻度填充:用黑色珐琅漆或油墨填充刻度线,烘干后打磨表面,使刻度清晰且耐磨。
测量杆需与游标尺刚性连接,且端面需平整(作为测量端),流程如下:
棒料加工:合金工具钢棒料经车床粗车外圆(直径公差 ±0.05mm),预留磨削余量;
热处理:同主尺,淬火 + 回火至 HRC58-62;
精磨:外圆磨床精磨外圆(直径公差≤±0.002mm,表面粗糙度 Ra≤0.4μm),保证与游标尺内孔的配合间隙(0.005-0.01mm),既滑动顺畅又无松动;
端面加工:平面磨床精磨测量端端面(平面度≤0.002mm),确保与轴线垂直。
装配步骤:
将主尺用埋头螺丝固定在基座的安装槽内(螺丝拧紧力均匀,避免主尺变形);
游标尺与测量杆通过过盈配合或螺丝连接(保证同心度,误差≤0.01mm);
安装固定螺丝(游标尺侧面),确保拧紧后能锁定游标尺,且松开后滑动无阻滞;
加装防尘片(主尺与游标尺间隙处),防止灰尘、油污进入影响滑动。
调试核心:
整个流程需通过严格的工序控制(如每道加工后 100% 自检)和环境控制(加工车间恒温 20±2℃,避免温度变化导致的尺寸误差),最终确保游标式深度尺达到设计精度和使用寿命(通常≥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