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标式深度尺是游标卡尺的一种衍生工具。其发展史与游标卡尺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早期雏形:最早的卡尺可追溯至公元 1 世纪初的中国新莽时期。1992 年在扬州东汉早期砖室墓中出土的青铜卡尺,由固定尺和活动尺等部件构成,能测量器物的直径、深度、长度等。其与现代游标卡尺结构相似,但当时未运用游标原理,只能借助指示线,靠目测估出长度单位 “分” 以下的数据。
现代游标卡尺的诞生:1631 年,法国人约尼尔・比尔(Pierre Vernier)发明了最具现代测量价值的游标卡尺,并在其数学专著《新四分圆的结构、利用及特性》中记述了游标卡尺的结构和原理,他的名字 “Vernier” 也成为了英文中游标的一词沿用至今。
广泛应用:1851 年,美国 Brown&Sharpe 公司将 Nonuth 及 Vernier 两个构想结合,制造出第一支游标卡尺,后经德国 Masuer 兵工厂改良制造,使其成为工程上应用最广的量具。1854 年,荷兰、法国、德国、英国普遍使用上游标卡尺,1856 年日本也普及了游标卡尺。
精度提升:19 世纪中叶,美国夏普机械有限公司创始人成功加工出了世界上第一批 0-4 英寸的游标卡尺,精度达到了 0.1 毫米。此后,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游标卡尺的精度逐渐提高,出现了 0.05 毫米、0.02 毫米等更高精度的产品。
数字化发展:1972 年,瑞士 TRIMOS 公司首次研制成功容栅测长系统,之后大规模 CMOS 电路的出现使容栅在游标卡尺上获得应用,催生了数显卡尺的雏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游标卡尺逐渐向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游标式深度尺也受益于这些技术发展,在精度、读数便利性等方面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