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表卡尺的测量面(包括外测爪、内测爪及深度尺的测量端)是直接接触工件的关键部位,其磨损会直接影响测量精度,判断磨损可通过以下方法逐步检查:

一、外观目视检查

  1. 观察表面状态

    • 若表面出现明显的划痕、凹陷、毛刺或坑点,尤其是沿测量方向的线性划痕,大概率存在磨损。

    • 正常的测量面应光滑平整、无光泽差异,若局部出现 “发乌”“发暗” 区域(非油污导致),可能是长期摩擦造成的磨损痕迹。

    • 用肉眼或放大镜(建议 10 倍以上)观察测量面:

    • 检查两测量面贴合度:将外测爪轻轻并拢(避免用力挤压),对着光源观察两测量面之间是否有缝隙。若缝隙均匀且细小,可能是正常间隙;若局部缝隙明显变大或透光不均匀,说明对应位置存在磨损(如一侧测量面有凹陷)。

二、贴合度与平行度检查

  1. “研合” 检查法

    • 清洁测量面后,将两外测爪并拢,用手指轻压活动测爪使其紧密贴合,然后缓慢滑动活动测爪(全程保持贴合状态),感受是否有卡顿或 “台阶感”。

    • 若滑动过程中阻力忽大忽小,或能明显感觉到两测量面接触不连续,说明测量面可能存在局部磨损导致的不平整。

  2. 平行度验证

    • 用标准量块(精度不低于 0.001mm)辅助检查:将量块放在两外测爪之间,分别在测量面的不同位置(如两端、中间)测量同一量块。若不同位置的读数偏差超过 0.01mm(普通带表卡尺精度为 0.02mm,允许偏差应小于精度的 1/2),说明测量面平行度已因磨损被破坏。

    • 内测爪可通过测量标准环规的不同方向(如水平、垂直方向),若读数差异明显,可能是内测爪测量面磨损不均。

三、精度对比测试

  1. 与标准件对比测量

    • 若多次测量结果波动较大(超过 0.03mm),且排除操作误差(如未夹紧、倾斜),可能是测量面磨损导致接触不稳定。

    • 若测量值始终比标准值偏小(外测爪)或偏大(内测爪),且偏差稳定,可能是测量面因磨损出现 “塌边”(外测爪测量面边缘磨损)或 “内凹”(内测爪接触点磨损)。

    • 选取已知精确尺寸的标准工件(如校准过的圆柱体、平板),用待检卡尺多次测量同一位置:

  2. 归零状态检查

    • 若两测量面贴合后,存在局部不密合(如边缘透光),且调整测爪位置后仍无法完全贴合,说明测量面有不规则磨损。

    • 若反复并拢后,归零误差忽大忽小(如表针在 0.02mm 以上波动),可能是测量面磨损导致贴合间隙不稳定。

    • 将外测爪并拢至完全贴合,观察主尺与活动测爪的零刻度是否对齐,同时检查表针是否稳定指向 “0”:

四、特殊磨损类型判断

  1. 外测爪磨损

    • 常见于测量面边缘(因频繁夹持工件时边缘受力集中),表现为边缘出现圆角或凹陷。用指甲轻刮测量面边缘,若能感觉到明显的 “台阶感”,即存在磨损。

  2. 内测爪磨损

    • 内测爪测量面为圆弧或平面,磨损后可能出现局部凹陷,测量小孔时会导致读数偏大。可将两内测爪并拢,观察其测量面是否完全贴合,若局部有缝隙,说明对应位置磨损。

  3. 深度尺测量面磨损

    • 深度尺顶端为平面,磨损后会变钝或凹陷,测量深度时会出现 “测不准”(读数偏小)。可用直角尺辅助检查,若深度尺顶端与直角尺平面贴合不紧密,存在透光,即有磨损。

五、专业检测(适用于高精度要求场景)

若对磨损程度有严格判定需求(如计量校准),可通过以下专业方式:


  • 光隙法:将测量面与标准平晶贴合,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弯曲程度判断平面度误差,若条纹扭曲或不连续,说明存在磨损。

  • 轮廓仪检测:用表面轮廓仪测量测量面的粗糙度和平面度,若实测值超过出厂标准(通常粗糙度 Ra≤0.02μm,平面度≤0.001mm),即判定为磨损超标。

总结

判断测量面磨损的核心是:观察外观缺陷→检查贴合度与平行度→通过标准件验证精度偏差。若发现测量面有明显划痕、凹陷、贴合间隙或测量偏差超标,应及时送专业机构维修(如研磨修复)或更换,避免因磨损导致测量数据失真。日常使用中,尽量避免用测量面边缘频繁夹持硬度过高的工件(如淬火钢),可减少磨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