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分尺(又称螺旋测微器)是一种精度达 0.001mm(1μm) 的精密测量工具,核心用于测量工件的外径、内径、深度等尺寸,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电子、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其测量原理基于 “螺旋副传动”(将螺杆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结合 “固定刻度 + 可动刻度” 实现高精度读数。

一、千分尺的核心类型(按测量对象划分)

不同类型的千分尺结构略有差异,但测量逻辑一致,需根据工件需求选择:


类型核心用途典型结构特点
外径千分尺(最常用)测量工件外部直径、厚度(如轴承、螺栓、金属薄片)固定测砧 + 可动测微螺杆,测头多为平面 / 球面(陶瓷 / 金属材质)
内径千分尺测量工件内部孔径、槽宽(如轴承内圈、圆孔)可换测头(尖头 / 圆头),需通过 “接长杆” 拓展测量范围
深度千分尺测量工件深度、台阶高度(如盲孔、凹槽)基座贴合工件表面,“深度杆” 伸入被测区域,可动刻度带动杆移动
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齿轮加工精度检测)测头为平行平面,需贴合齿轮齿面,避免齿顶 / 齿根干扰

二、千分尺的测量步骤(以 “外径千分尺” 为例,通用流程)

1. 测量前准备:确保精度基础

  • 清洁部件:用无尘布(或酒精棉)擦拭测砧、测微螺杆的测头,避免灰尘、油污导致测量误差(尤其是陶瓷测头,需避免划伤);

  • 检查零位:将测微螺杆轻轻拧至 “测头与测砧贴合”(无需用力,避免损坏螺纹),观察固定刻度的 “0 线” 与可动刻度的 “0 线” 是否对齐:

    • 若对齐:零位正常,可直接测量;

    • 若错位:需记录 “零位误差”(如可动刻度 0 线在固定 0 线上方,误差为 “-0.002mm”),后续测量结果需叠加该误差修正;

  • 环境适配:千分尺对温度敏感(金属热胀冷缩、陶瓷热膨胀系数低但仍需注意),需将工具与工件在同一环境中放置≥30 分钟(如室温 20±5℃),避免温差导致尺寸偏差。

2. 放置工件:确保测量姿态正确

  • 将工件放在 “固定测砧” 与 “可动测微螺杆” 之间,确保工件被测部位与测头完全贴合(如测直径时,测头需对准工件圆心,避免 “偏心测量”);

  • 若测量薄片 / 软质工件(如塑料片、金属箔),需轻放轻压,避免工件变形(陶瓷测头硬度高,更易压伤软质工件,需控制力度)。

3. 调节与锁紧:稳定测量状态

  • 粗调:旋转千分尺的 “微分筒”(可动刻度部分),使测头逐渐靠近工件,当测头与工件轻微接触时,停止粗调;

  • 微调:改用 “测力装置”(微分筒末端的棘轮),轻轻旋转直至听到 “咔嗒咔嗒” 声(通常 2-3 声),此时测头对工件的压力为 “标准测力”(约 5-10N),避免压力过大导致工件 / 测头变形;

  • 锁紧固定:旋转 “锁紧装置”(尺架上的旋钮 / 扳手),将测微螺杆锁定,防止读数时螺杆移动(部分电子千分尺无需手动锁紧,自动保持读数)。

4. 读数:关键步骤(机械千分尺 vs 电子千分尺)

千分尺的读数精度核心是 “固定刻度 + 可动刻度” 的叠加,机械款需手动计算,电子款直接显示数字,具体差异如下:

(1)机械千分尺读数(核心掌握)

机械千分尺的刻度分为两部分:


  • 固定刻度(主尺):刻有 mm 刻度,每 1mm 间有 1 条 “半毫米刻线”(0.5mm),即最小刻度为 0.5mm;

  • 可动刻度(微分筒):围绕固定刻度旋转,共 50 格,每格对应 0.01mm(因螺杆导程为 0.5mm,50 格即 0.5mm÷50=0.01mm)。


读数公式:测量值 = 固定刻度读数 + 可动刻度读数 + 零位误差(若有)
具体步骤:


  1. 读 “固定刻度整数 + 半毫米”:找到固定刻度上 “最接近且小于可动刻度 0 线” 的刻度,若可动刻度 0 线超过固定刻度的 “半毫米刻线”(0.5mm),则固定刻度读数需加 0.5mm;

    • 例:固定刻度显示 “5mm”,且可动刻度 0 线超过 “5.5mm” 刻线,则固定刻度读数为 5.5mm;

  2. 读 “可动刻度”:找到可动刻度上 “与固定刻度基线对齐” 的刻度线,乘以 0.01mm;

    • 例:可动刻度第 12 条线与基线对齐,则可动刻度读数为 12×0.01=0.12mm;

  3. 叠加计算:总测量值 = 5.5mm + 0.12mm=5.62mm,若有零位误差(如 - 0.002mm),则最终结果 = 5.62 - 0.002=5.618mm(注意:千分尺需估读 1 位,即保留 3 位小数,单位 mm)。

(2)电子千分尺读数(便捷高效)

电子千分尺内置传感器(如容栅式、电感式),无需手动计算,直接在显示屏上显示数字,精度通常可达 0.0001mm(0.1μm),操作更简单:


  • 测量前校准零位(按 “ZERO” 键),贴合工件后直接读取数字,部分型号支持单位切换(mm/inch)、数据存储 / 传输(连电脑或打印机),适合批量测量场景。

5. 数据记录与复测

  • 记录测量值时,需注明 “测量部位、环境温度、是否修正零位”(如 “工件外径:10.023mm,室温 22℃,零位修正 - 0.001mm”);

  • 为确保精度,同一部位需复测 2-3 次,若多次测量值偏差≤0.002mm(0 级千分尺)或≤0.003mm(1 级千分尺),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若偏差过大,需检查工件是否变形、测头是否清洁。

三、测量误差的常见原因与避免方法

千分尺虽精度高,但操作不当易引入误差,需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误差类型产生原因避免方法
零位误差测量前未校准零位、长期使用后螺杆磨损每次测量前校准零位;定期(1 年 1 次)送计量机构校准
温度误差工具与工件温差大(金属热胀冷缩明显,陶瓷略好)测量前将工具与工件同环境放置≥30 分钟;避免用手直接触摸测头(戴手套)
压力误差测力过大(压伤工件 / 变形螺杆)或过小(接触不紧密)必须用 “测力装置”(棘轮)调节,听到 “咔嗒声” 即停止
对中误差测头未对准工件圆心(如测直径时偏心)测量时观察工件与测头的贴合状态,可旋转工件确认最小 / 最大值(直径取最小值)
清洁误差测头有灰尘、油污(导致贴合不紧密)测量前用无尘布 / 酒精棉擦拭测头,尤其是陶瓷测头(避免划伤)

四、千分尺的维护与保养(延长寿命 + 保精度)

  1. 避免碰撞:陶瓷测头硬度高但脆性大,掉落或撞击易断裂,存放时需放入专用包装盒(带缓冲泡沫);

  2. 定期润滑:机械千分尺的螺杆需每月加 1-2 滴专用润滑油(如钟表油),避免螺纹生锈或磨损(电子千分尺无需润滑螺杆);

  3. 防潮防尘:长期不用时,需在测头表面涂防锈油(金属款),陶瓷款可直接存放,但需避免潮湿环境(防止尺架生锈);

  4. 禁止超量程:不可强行拧动微分筒使测头过度挤压,避免螺杆螺纹损坏(如测量范围 0-25mm 的千分尺,不可测 25mm 以上工件)。

总结

千分尺的测量核心是 “精准对中、标准测力、正确读数”,机械款需掌握 “固定刻度 + 可动刻度” 的叠加逻辑,电子款需注意零位校准和数据稳定性。无论哪种类型,测量前的清洁、温度适配,以及定期计量校准,都是保证精度的关键 —— 尤其是陶瓷千分尺,虽耐磨损、抗腐蚀,但仍需避免测头磕碰,确保长期使用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