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级精度的高度尺虽精度要求低于 0 级、1 级,但为保证测量可靠性(尤其在批量使用或长期存放后),仍需定期进行基础校准操作。校准的核心是确保其零位准确性、尺身直线度、测量爪贴合度等关键参数符合 2 级精度的允许误差范围(通常比 1 级更宽松,但需明确误差不超出标准)。以下是具体的校准操作步骤及要点:

一、校准前的准备

  1. 环境要求

    • 校准需在稳定环境中进行,避免强光直射、剧烈振动或气流干扰(如风扇直吹)。

    • 温度尽量接近 20℃(标准温度),减少金属尺身热胀冷缩的影响(2 级高度尺对温度敏感度较低,但温差过大仍会导致误差)。

  2. 工具准备

    • 平面度合格的检验平板(或大理石平台,精度至少不低于 2 级高度尺,通常用 0 级或 1 级平台)。

    • 量块(一套,精度等级建议为 2 级或更高,覆盖高度尺的常用测量范围,如 0~300mm)。

    • 塞尺(用于检测测量爪与平台的间隙)。

    • 清洁工具(软布、酒精,用于擦拭尺身、测量爪和平台表面的油污、灰尘)。

二、核心校准操作步骤

1. 零位校准(最基础且关键)

  • 目的:确保高度尺的 “零位”(测量爪底部与平台贴合时,游标读数为 0)准确,避免系统性误差。

  • 操作步骤

    1. 清洁检验平板和高度尺的测量爪(底部),确保无毛刺、油污。

    2. 将高度尺固定在平台上,缓慢降下测量爪,使其与平台表面自然贴合(避免用力按压,防止爪部变形)。

    3. 观察游标刻度:若主尺零刻度线与游标零刻度线完全对齐,零位准确;若存在偏差(如偏差超过 0.1mm,需结合 2 级精度的允许误差判断),则需调整。

    4. 调整方法:部分高度尺的游标可通过调节螺丝微调(松开固定螺丝,轻推游标至零位对齐后锁紧);若无法调节或偏差过大,需送专业机构维修。

2. 测量爪与平台贴合度校准

  • 目的:确保测量爪底部与平台完全贴合,避免因间隙导致高度测量偏高。

  • 操作步骤

    1. 零位校准后,在测量爪与平台之间插入0.02mm 或 0.05mm 塞尺(根据 2 级精度允许误差选择,如允许误差 ±0.1mm,可选用 0.05mm 塞尺)。

    2. 若塞尺能轻松插入且无阻力,说明贴合度不足(间隙过大),可能是爪部磨损或变形导致,需研磨爪部底面或更换测量爪。

3. 示值误差校准(用量块验证)

  • 目的:通过已知精确尺寸的量块,验证高度尺在不同测量点的读数误差是否在 2 级允许范围内。

  • 操作步骤

    1. 选取覆盖常用测量范围的量块(如 20mm、50mm、100mm、200mm,根据高度尺量程选择),清洁量块表面。

    2. 将量块放置在检验平板上,用高度尺测量其高度:缓慢降下测量爪,使其轻轻接触量块上表面(避免挤压量块),读取数值。

    3. 计算误差:测量值 - 量块标准值 = 实际误差。例如,20mm 量块的测量值为 20.08mm,误差为 + 0.08mm,需判断是否在 2 级对应量程的允许误差内(如 0~300mm 量程的 2 级允许误差通常≤±0.1mm,则该误差合格)。

    4. 至少测量 3 个不同点(如低、中、高量程),若所有点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则示值合格;若超出,需维修或报废。

4. 尺身直线度校准(针对长量程高度尺)

  • 目的:避免因尺身弯曲导致的测量偏差(长量程 2 级高度尺更易受此影响)。

  • 操作步骤

    1. 将高度尺平放在检验平板上,用塞尺检查尺身与平台的间隙:沿尺身长度方向,每隔 100mm 测量一次间隙。

    2. 2 级高度尺的直线度误差通常允许≤0.1mm/1000mm(具体参考对应标准),若间隙超过此值,说明尺身变形,需校直或更换。

三、校准周期与注意事项

  • 校准周期:2 级高度尺的校准频率低于高精度量具,建议每 6~12 个月校准一次(根据使用频率和环境恶劣程度调整,如在多粉尘、高振动环境中使用,需缩短周期)。

  • 注意事项

    • 校准后需记录误差数据,若误差接近允许上限,应缩短下次校准周期。

    • 若校准中发现误差超差且无法调整,需停止使用,避免误导测量结果。

总结

2 级精度高度尺的校准以 “基础功能验证” 为主,重点关注零位、贴合度和示值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无需像高精度量具那样进行复杂的平行度、垂直度校准。通过定期校准,可确保其在粗加工、教学等场景中提供可靠的测量结果,避免因量具失准导致的批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