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径千分尺和内径千分尺的精度等级划分主要依据测量范围允许误差,不同国家标准(如中国 GB、国际 ISO、德国 DIN 等)的划分规则略有差异,但核心逻辑一致:根据测量范围分段,明确每段对应的最大允许误差(即精度等级的核心指标)。以下以中国国家标准(GB/T 1216-2018《千分尺》) 为例,详细说明两者的精度等级划分:

一、外径千分尺的精度等级划分

外径千分尺是最常用的千分尺类型,主要用于测量物体外部尺寸(如直径、厚度等),其精度等级按测量范围最大允许误差分为0 级1 级,0 级精度高于 1 级。


具体划分如下(单位:mm):


测量范围0 级精度(最大允许误差)1 级精度(最大允许误差)
0~100±0.002±0.004
100~150±0.003±0.005
150~200±0.004±0.006
200~300±0.005±0.007
300~400±0.006±0.008
400~500±0.007±0.009


  • 说明

    • 测量范围越大,允许误差略增(因框架和螺杆长度增加,微小变形对精度影响更大)。

    • 实际使用中,0 级常用于计量室或高精度检测,1 级多用于车间生产现场。

二、内径千分尺的精度等级划分

内径千分尺用于测量孔径、槽宽等内部尺寸,结构上多为可接长式(通过更换接长杆扩展量程),其精度等级划分更注重示值误差重复性,按 GB/T 8177-2004《内径千分尺》分为0 级1 级,同样 0 级精度更高。


具体划分如下(单位:mm):


测量范围0 级精度(最大允许误差)1 级精度(最大允许误差)
50~100±0.005±0.010
100~150±0.006±0.012
150~200±0.007±0.014
200~300±0.008±0.016
300~400±0.009±0.018
400~500±0.010±0.020
500~1000±0.015(0 级)/±0.030(1 级)


  • 特殊说明

    • 内径千分尺因测量时需与孔壁两点接触,对操作规范性要求更高,其允许误差略大于同量程外径千分尺。

    • 接长式内径千分尺的精度还受接长杆配合间隙影响,因此对连接结构的精密性要求严格。

三、精度等级的核心影响因素

  1. 制造工艺:螺杆与螺母的螺旋副精度、测头的平行度和平面度(如外径千分尺两测面的平行度误差需≤0.001mm)。

  2. 材质稳定性:测杆和框架的热膨胀系数需极低(如钢质材料需经过时效处理消除内应力)。

  3. 使用环境:温度(20℃为标准温度)、湿度、振动都会影响实际测量精度,高精度测量需在恒温环境中进行。

总结

外径千分尺和内径千分尺的精度等级均以测量范围为基础,通过最大允许误差划分 0 级(高精度)和 1 级(常规精度)。选择时需根据零件的公差要求匹配:若零件公差为 ±0.01mm,选 1 级内径千分尺即可;若公差为 ±0.005mm,则需 0 级精度。同时,定期校准(送计量机构检测)是保证精度的关键。